- 首 頁
- 鳳凰衛視系列
- 智慧東方
- 找到 58 個視頻
0:25:18
-
主講人:邱震海
- 儒家的仁義禮智,道家的清靜無爲,釋家的悲智行願,構成了中國人的文化基因。然而在歷史的顯隱之間,中國人遭遇了文化斷裂,陷入了道德困境。西方科技發達爲人類帶來文明,同時亦帶來精神上的污染。從南國到北疆,我們探訪普羅大衆的信仰世界,桃源問津;從峨眉到九華,我們尋訪高僧大德的靈脩故事。《智慧東方》分享他們的佛教修行感悟,爲你的人生問題指點迷津。
- 關鍵字:佛教百丈寺江西省
0:24:46
-
主講人:邱震海
- 儒家的仁義禮智,道家的清靜無爲,釋家的悲智行願,構成了中國人的文化基因。然而在歷史的顯隱之間,中國人遭遇了文化斷裂,陷入了道德困境。西方科技發達爲人類帶來文明,同時亦帶來精神上的污染。從南國到北疆,我們探訪普羅大衆的信仰世界,桃源問津;從峨眉到九華,我們尋訪高僧大德的靈脩故事。《智慧東方》分享他們的佛教修行感悟,爲你的人生問題指點迷津。
- 關鍵字:佛教寒山寺蘇州市
0:26:27
-
主講人:邱震海
- 儒家的仁義禮智,道家的清靜無爲,釋家的悲智行願,構成了中國人的文化基因。然而在歷史的顯隱之間,中國人遭遇了文化斷裂,陷入了道德困境。西方科技發達爲人類帶來文明,同時亦帶來精神上的污染。從南國到北疆,我們探訪普羅大衆的信仰世界,桃源問津;從峨眉到九華,我們尋訪高僧大德的靈脩故事。《智慧東方》分享他們的佛教修行感悟,爲你的人生問題指點迷津。
- 關鍵字:佛教國清寺台州市
0:25:32
-
主講人:邱震海
- 儒家的仁義禮智,道家的清靜無爲,釋家的悲智行願,構成了中國人的文化基因。然而在歷史的顯隱之間,中國人遭遇了文化斷裂,陷入了道德困境。西方科技發達爲人類帶來文明,同時亦帶來精神上的污染。從南國到北疆,我們探訪普羅大衆的信仰世界,桃源問津;從峨眉到九華,我們尋訪高僧大德的靈脩故事。《智慧東方》分享他們的佛教修行感悟,爲你的人生問題指點迷津。
- 關鍵字:佛教情緒壓力
0:25:34
-
主講人:邱震海
- 儒家的仁義禮智,道家的清靜無爲,釋家的悲智行願,構成了中國人的文化基因。然而在歷史的顯隱之間,中國人遭遇了文化斷裂,陷入了道德困境。西方科技發達爲人類帶來文明,同時亦帶來精神上的污染。從南國到北疆,我們探訪普羅大衆的信仰世界,桃源問津;從峨眉到九華,我們尋訪高僧大德的靈脩故事。《智慧東方》分享他們的佛教修行感悟,爲你的人生問題指點迷津。
- 關鍵字:佛教聖地山西省
0:25:48
-
主講人:邱震海
- 儒家的仁義禮智,道家的清靜無爲,釋家的悲智行願,構成了中國人的文化基因。然而在歷史的顯隱之間,中國人遭遇了文化斷裂,陷入了道德困境。西方科技發達爲人類帶來文明,同時亦帶來精神上的污染。從南國到北疆,我們探訪普羅大衆的信仰世界,桃源問津;從峨眉到九華,我們尋訪高僧大德的靈脩故事。《智慧東方》分享他們的佛教修行感悟,爲你的人生問題指點迷津。
- 關鍵字:佛教西雙版納
0:25:46
-
主講人:邱震海
- 儒家的仁義禮智,道家的清靜無爲,釋家的悲智行願,構成了中國人的文化基因。然而在歷史的顯隱之間,中國人遭遇了文化斷裂,陷入了道德困境。西方科技發達爲人類帶來文明,同時亦帶來精神上的污染。從南國到北疆,我們探訪普羅大衆的信仰世界,桃源問津;從峨眉到九華,我們尋訪高僧大德的靈脩故事。《智慧東方》分享他們的佛教修行感悟,爲你的人生問題指點迷津。
- 關鍵字:佛教香港女性信衆
0:35:47
-
主講人:王魯湘
- 山東省青州市歷史博物館,有一個佛教造像展廳,這些館藏造像初看個個殘缺不全,甚至破碎不堪,但仔細端詳,佛祖慈顏善目,眉宇間一抹智者般的微笑栩栩如生,衆菩薩妝扮各顯千秋,有的衣着服飾光鮮華麗,有的以貼金、彩繪裝點全身,這批工藝如此精湛的佛像,橫跨六代王朝,涵蓋了五百年的歷史。這批佛教造像出自與博物館僅一牆之隔的古龍寺遺址,因爲它們是被集體掩埋在一個小的地窖裏,所以出土後被命名爲青州龍興寺佛教造窯藏。這消失了的龍興和破碎的佛教造像又隱藏着什麼要瓣辛酸故事呢?
- 關鍵字:佛教造像 古龍寺 龍興寺
0:35:41
-
主講人:王魯湘
- 中國有兩條巨龍,一條是盤踞在高山峻嶺上的長城,一條是橫跨五大水系的大運河,這兩條巨龍是世界級的人類偉大工程。但是一提運河,人們大多數會想到明清之際開通的從北京到杭州的京杭大運河,卻對曾經輝煌一時、目前大部分埋藏在地下的隋唐大運河知之甚少。本期智慧東方節目組走訪了隋唐運河通濟渠有考古發現的幾個地方:河南的洛陽、安徽的淮北和宿州。透過這些重見天日的運河遺蹟,讓這個模糊在歲月中間的人間奇蹟多了一些清晰的顯影。
- 關鍵字:運河遺蹟 隋唐大運河
0:36:05
-
主講人:王魯湘
- “國學”這一名詞已悄然再次熱傳於社會。1925年,清華大學率先舉起了“國學”大旗,四大導師梁啓超、王國維、陳寅恪、趙元任爲傳承國學薪火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。進入21世紀,國人重新“闡舊邦以輔新命”,開始重溫國學來追尋文化上的認同。實際上,“國學”已爲中華民族保存了五千年曆史和文化的溫情與敬意。
- 關鍵字:國學 儒家 禮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