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:08:14

Demick《Nothing to Envy》(2)

主講人:梁文道
《洛杉磯時報》記者芭芭拉 德密克(Barbara Demick)在大量採訪朝鮮叛逃者的基礎上,寫成了這本《無可羨慕:朝鮮人的真實生活》(Nothing to Envy: Real Lives in North Korea)。本書獲得英國廣播公司(BBC)塞繆爾 約翰遜非小說類獎。評委在聲明中稱:“德密克用一種引人注目而又讓人難忘的方式爲人們展示出,這個封閉的國家其實就是喬治 奧威爾(George Orwell)作品《1984》的現實版。”
關鍵字:羨慕 朝鮮 生活
0:07:42

Demick《Nothing To Envy》(1)

主講人:梁文道
《洛杉磯時報》記者芭芭拉 德密克(Barbara Demick)在大量採訪朝鮮叛逃者的基礎上,寫成了這本《無可羨慕:朝鮮人的真實生活》(Nothing to Envy: Real Lives in North Korea)。本書獲得英國廣播公司(BBC)塞繆爾 約翰遜非小說類獎。評委在聲明中稱:“德密克用一種引人注目而又讓人難忘的方式爲人們展示出,這個封閉的國家其實就是喬治 奧威爾(George Orwell)作品《1984》的現實版。”
關鍵字:羨慕 朝鮮 生活
0:07:26

白樂晴《分斷體制-民族文學》(2)

主講人:梁文道
多人都會把兩岸跟朝鮮半島上面的兩韓關係拿來做一個模擬,覺得大家可以互相借鑑參考的地方。事實上我們不要看朝鮮半島上面好像老是劍拔弩張,尤其最近搞的火藥味十足,似乎就要走到了戰爭邊緣,但實際上他們的情況跟兩岸非常不同……
關鍵字:朝鮮半島 兩韓關係 民族文學
0:07:55

白樂晴《分斷體制-民族文學》(1)

主講人:梁文道
白樂晴爲哈佛大學博士,雖然出身英美文學研究,但從1960年代至今,他的思想卻深植於韓國社會,堅持第三世界民族文學的路線,幷提出具有高度原創性的 “分斷體制”理論。白先生對於世界新局的情勢轉化,不斷地做出敏銳的響應,因此可以說他的論述與評論實踐,承載了半個世紀歷史轉變的動力,爲我們提供難能可貴的東亞思想資源。
關鍵字:朝鮮半島 分斷體制 東亞思想
0:07:50

李文烈《我們扭曲的英雄》(2)

主講人:梁文道
李文烈是南韓最傑出的當代小說家,生於1948年,曾擔任記者和教師。《人子》、《那一年冬天》、《有一對金色翅膀的鳥》、《皇上萬歲》等小說作品。晚近作品包括2000年的《歌中之歌》。迄今共創作了數十篇的長、短篇小說,以及兩本政治經濟評論文章的結集。李文烈的作品已翻譯成法文、德文、英文等語言,幷贏得南韓許多權威文學獎,包括今日作家獎、東仁文學獎、大韓民國文學獎、中央文化大獎等。 1987年的《扭曲的英雄》寫成於南韓威權統治依然酷烈的時候,不但贏得李箱文學獎,1992年還曾搬上大銀幕。
關鍵字:李文烈 當代小說家 南韓
0:08:01

李文烈《我們扭曲的英雄》(1)

主講人:梁文道
李文烈是南韓最傑出的當代小說家,生於1948年,曾擔任記者和教師。《人子》、《那一年冬天》、《有一對金色翅膀的鳥》、《皇上萬歲》等小說作品。晚近作品包括2000年的《歌中之歌》。迄今共創作了數十篇的長、短篇小說,以及兩本政治經濟評論文章的結集。李文烈的作品已翻譯成法文、德文、英文等語言,幷贏得南韓許多權威文學獎,包括今日作家獎、東仁文學獎、大韓民國文學獎、中央文化大獎等。 1987年的《扭曲的英雄》寫成於南韓威權統治依然酷烈的時候,不但贏得李箱文學獎,1992年還曾搬上大銀幕。
關鍵字:李文烈 當代小說家 南韓
0:08:00

《決戰釣魚臺》(1)

主講人:馬鼎盛
臺灣血戰光復釣魚島。臺灣海軍陸戰隊預備役上校宋兆文,寫下預言性的戰爭中篇小說《決戰釣魚臺》,該書破天荒地不把解放軍當作假想敵,而爲了釣魚臺列島與大日本皇軍生死相搏。臺灣能打贏日本,是科幻小說的特權。而有勇氣同強敵一戰,是作者的軍人氣概,保釣魚臺而不是保臺灣,是作者的聰明。
關鍵字:臺灣 釣魚島
0:08:01

《被遺忘的士兵》(2)

主講人:馬鼎盛
《被遺忘的士兵》一書記述了一個普通德國士兵在1942年至1945年德國與蘇聯空前慘烈戰爭中的真實個人見聞。作者蓋伊·薩傑(化名)是出生在法國阿爾薩斯地區的德法混血後裔(阿爾薩斯在一戰後被法國佔領),他父親是法國人,母親是德國人。
關鍵字:德國 蘇聯 士兵
0:07:56

《被遺忘的士兵》(1)

主講人:馬鼎盛
《被遺忘的士兵》一書記述了一個普通德國士兵在1942年至1945年德國與蘇聯空前慘烈戰爭中的真實個人見聞。作者蓋伊·薩傑(化名)是出生在法國阿爾薩斯地區的德法混血後裔(阿爾薩斯在一戰後被法國佔領),他父親是法國人,母親是德國人。
關鍵字:德國 蘇聯 士兵
0:08:02

《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》(2)

主講人:馬鼎盛
最沉重的負擔壓迫着我們,讓我們屈服於它,把我們壓到地上。但在歷代的愛情詩中,女人總渴望承受一個男性身體的重量。於是,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。負擔越重,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,它就越真切實在。相反,當負擔完全缺失,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,就會飄起來,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,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,其運­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。那麼,到底選擇什麼?是重還是輕?
關鍵字:生命 負擔 屈服